Tuesday, January 01, 2008

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(伯廿八1-28)

伯廿八1-28是一首出自約伯的智慧詩,出現在他跟三個朋友以利法、比勒達和瑣法激辯各三個回合(4-31章)的尾段;接著的29至31章,就是下半場的主角以利戶出場前、約伯自己對上半場辯論的總結陳詞。所以就時序來說,這首詩是佔著《約伯記》的中間位置。就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而言,它正處於承、轉之間,負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--約伯一方面反省批判上半部他與三個朋友的爭辯,另一方面他亦預示了下半部與以利戶的對話將起的變化。

這首詩的結構十分清楚,分為三段。第一段(1-11)指出,雖然金銀銅鐵礦物和寶石世上難尋,但憑藉人的聰明智慧與不斷的努力探求,即是「查究幽暗陰翳的石頭,直到極處」,「在無人居住之處刨開礦穴」,甚至「鑿開堅石,傾倒山根」,「在磐石中鑿出水道」或「封閉水不得滴流」,我們總能夠開採出各樣隱藏的寶物。

在上半部的辯論中,約伯並他的朋友同樣假設,人生的苦難和際遇等懸謎的答案,亦是隱藏在日光之下的世界。約伯的朋友、甚至約伯也相信,他們始終能夠從世間尋究智慧,圓滿解答約伯苦澀的質詢。不過,約伯的朋友都犯了同一個毛病,就是硬套他們自以為是的真理、智慧於約伯身上,企圖說服他是因犯罪而得禍。他們分別以不同的宗教理性進路出發。以利法從罪與罰入手,認為約伯受苦是出於犯罪。比勒達則堅信上帝公平公義,約伯受苦必然是受了報應。瑣法強調上帝的智慧,認為約伯自以為是,受苦有理。然而,經過多輪的辯論以後,約伯仍然堅持自己無辜,並期望與上帝理論辯明他的行為。至此,約伯或許才漸漸意識到,解開苦難或人生際遇的最終智慧,可能並不在人間。

於是,歷盡滄桑的約伯在這首詩的第二段(12-22),就慨嘆何處方可尋見隱藏的智慧(12,20)。智慧不在「活人之地」(13),亦不在與人對敵的「深淵」「滄海」之中(14);就算是人不能到的空中或陰間,也找不到智慧的蹤跡(21-22)。最諷刺的是,經過人極大的努力和智慧所開發出來的金銀寶石,竟然買不到解答人生的智慧(15-19)。

那麼,究竟誰能「明白智慧的道路,曉得智慧的所在」呢?約伯在第三段(23-28)說:惟獨上帝(23節原文直譯)!就在創造世界之時(24-26),上帝已看見、述說、堅定和查究智慧(27)。只有上帝是智慧的最終源頭和主宰,但是,祂並沒有將一切的智慧給我們開啟顯明。不錯,如第一段所說,我們的確是擁有一定的智慧,甚至可以克服自然障礙,建造物質文明,攫取人世間最的貴重的寶物。這是因為上帝是創造主,日光之下的物質世界是祂所照管的範圍,並且,祂樂意賜給我們智慧,委派我們與祂一同同工,治理世界。但是,造物主與受造物始終有別,我們與上帝之間有一道永遠的鴻溝,界限分明。人不是上帝,人要謹記自己在創造主面前的正確位置。

然而,縱使人未能完全了解上帝的旨意,測透自己的人生際遇,但這並不意味我們無須或無從選擇善惡。約伯說:「敬畏主就是智慧;遠離惡便是聰明」(28)。上帝已向人啟示祂的道德心意,叫人可以認識並作出適當的回應。這豈不是約伯在百般苦難中仍然執意敬虔的原委?

舊約智慧文學所揭示的智慧,就是這樣的弔詭。人要自信,在世間可尋智慧。但有了智慧,卻不可過份自信。我們的智慧,永遠只是試驗性、暫時性定的。最終的智慧是向人隱藏的。故此,人的最大智慧,莫過於敬畏上帝、行善離惡。智慧才情、靈性修為,並行不悖。

「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,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,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,他必指引你的路。不要自以為有智慧;要敬畏耶和華,遠離惡事。」(箴三5-7)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[Atom]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