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December 01, 2007

大智若愚(箴廿六4-5)

「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,恐怕你與他一樣。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,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。」(箴廿六4-5)

這兩句是聖經中經典的「矛盾」教訓。它們的原文十分清楚,並沒有任何語句或文法上的難題,意義毫不含糊。若每句獨立來考慮,均言之成理,應用起來並沒有困難。只是《箴言》的編者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,把兩句原本獨立、互相排拒的箴言併排在一起,就令後世的讀者無所適從。

不過,回想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,又豈是完全黑白分明、簡單純一,以至我們可以漠視處境、不假思索地將聖經約化成為一成不變的條文來應用?也許,《箴言》的編者所處的世界跟我們的一樣複雜,致令他創意地運用了「蒙太奇」的拼集剪輯手法,來綜合表現多元複雜的世情,並身處其中智者應有的回應。

讓我們看看經文的「處境」。廿六1-12明顯是一個文學單元,討論「愚昧人」的種種不濟。除第2節外,「愚昧人」這詞皆出現於每一節。愚昧人可謂毫無是處:他不配受尊榮,不藉得他人信賴,箴言對他起不了作用,不能拯救他,而且他還重複行愚妄的事。這樣看來,「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」(4上)的確是明智之舉,可以明哲保身,免得跟愚昧人一般見識,自己倒成了愚昧。作者如此教導,並不涉及道德上的是非對錯,而是基於他對處境的判斷,認為不回答愚昧人的愚妄話,更合時宜,更為聰明。

那麼,又為什麼「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」(5上)呢?作者的理由在下半節:「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」,因為他相信「自以為有智慧」的人比「愚昧人」更糟糕、更沒有希望(12)。由此看來,《箴言》的作者認為愚人是有所分等級的。事實上,在《箴言》裡作者用了四個不同程度的字詞去描述愚人,可惜《和合本》的繙譯並不統一,令人難以分辨。根據《呂振中譯本》的繙譯,愚人由輕至重分別是:愚直人(或作「愚蠢人」)、愚昧人、愚妄人和愚頑人。此處廿六章所提及的,就是最差勁的「愚頑人」(《和合本》譯作「愚昧人」)。

在《箴言》裡,作者用了近五十處經文不嫌其煩地描述愚頑人的弊端。他們生性乖謬詭詐,喜歡行惡;思想膚淺,愚鈍頑固,但卻恨惡知識,狂傲自恃;待人蠻橫無禮、放縱脾氣;說話口出讒謗,挑啟爭端;做事目光短視,缺乏審慎...。無怪乎作者在廿三9好言相勸:「你不要說話給愚昧人聽,因他必藐視你智慧的言語」。由此可見,「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」(4上)較為符合《箴言》裡其它的相關教導,是智慧傳統的主流意見。但是,為了拯救愚頑人陷入「自以為有智慧」這不能自拔、更深的愚妄,作者力排眾議地提出智者應「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」(5上)。同樣,作者這樣教導,並不涉及道德對錯,而是智慧與否的問題。

總結來說,是否應對愚頑人取決於對處境的判斷。作為智慧文學,《箴言》並沒有提供一句金句、單一答案或一條永恆的簡易方程式,以至我們可以忽略當下的處境而直接應用古老的經文。如果信徒不幸有這樣的期望,一是我們過於怠惰,懶於思考;一是我們不知不覺間將聖經偶像化、「黃大仙化」;兩者皆為《箴言》所拒。我們應用聖經,必須考慮個人的處境和經驗。甚至,我們可以學效《箴言》的編者,在全盤了解傳統教導之後,為了有效面對新處境,重新詮釋經文,大膽提出嶄新的應用方向,此乃「大智若愚」的智者風範。

「所以求你賜我智慧,可以判斷...,能辨別是非。」(王上三9)